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有哪些?
(1)第一階段術后1-2天,主要以患肢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遠端關節的活動為主。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1)踝關節主動背伸、跖屈運動患者仰臥位,最大限度地進行踝關節背伸及跖屈活動,每個動作保持10秒后,再放松。
2)股四頭肌、胭繩肌訓練患者仰臥位,患肢外展30°保持中立位,膝下可墊以軟枕,主動下壓膝關節,足跟盡量向前,保持大腿肌肉收縮狀態 10秒,然后放松。
(2)第二階段術后3~5天,主要以患肢肌肉力量和髖、膝關節活動度的訓練。目的是增強股四頭肌和胭繩肌的肌力,改善關節活動范圍,使患肢在不負重或部分負重的情況下借助步行器開始行走。
1)伸膝鍛煉:平臥床上,屈曲踝關節用力繃緊腿部肌肉,使膝關節盡量向下壓,維持5秒,放松5秒,每小時做10次。
2)屈髖鍛煉:膝關節屈曲,足跟盡量靠近大腿根部,再逐漸伸直,每日鍛煉3-4組,每組10次。
3)髖外展鍛煉:平躺,將患腿伸直抬高,盡可能向外展開,維持5秒,再緩慢收回,每日鍛煉3-4組,每組10次。
(3)第三階段術后6天~3個月,在鍛煉髖關節活動度和加強股四頭肌力量訓練的同時做好下床和步態的訓練。目的是增加患者身體的平衡性和肢體的協調性,防止意外的發生。從臥位到坐位的訓練、坐位到站位訓、從站立到行走的訓練、平衡訓練、助行器的正確使用、訓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
(三步法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髖關節置換術后注意事項有哪些?
(1)休息:術后2~3個月內以平臥或半臥為主,避免患側臥位,向健側臥位時,需用
外展墊或2個普通枕頭分隔雙下肢;屈髖不宜大于 90,避免兩下肢交叉動作、髖后伸時外旋肢體和髖屈曲時內收肢體。如不要坐低矮沙發和矮凳子;坐在椅子上時,不要將身體前
傾;(一次連續坐位時間宜少于45分鐘)不要彎腰撿地上的東西;不要屈膝坐在床上。
(2)飲食:指導患者加強營養,多進含蛋白質、維生素、鈣、鐵豐富的食物,增加自
身抵抗力,但要控制體重的增加,以減少對關節的負重。
(3)復查:術后3個月內,每月復診一次;6個月內,每3個月復診一次,以后每6
個月復診一次。按時來院復查,有下列情況應及時就診:患肢出現脹痛,肢體位置異?;蚋杏X髖關節脫臼,局部切口出現紅、腫、熱、痛。